“建行杯”奉献天水·2009’
十大人物评选候选人事迹简介
(共15位)

01.马炳烈 44岁 汉族 天水长城开关厂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排头兵”
马炳烈是天水长城开关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近年来,马炳烈先后主持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使天水长城开关厂有限公司在国内高压开关设备研发与制造领域始终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在轻量化高靠性真空断路器、小型智能化开关设备、气体绝缘、大电流开关设备等方面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企业,成为中国中高压电器行业的领跑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知名电器制造商,纷纷涌入,国内不少优秀的制造企业或被兼并,或被收购。在此逆境中,马炳烈审时度势,提出了“一全三化(全系列化、充气化、智能化、数字化)”、“一大三高(大电流、高参数、高电压、高海拔)”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战略,主持研发了一大批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填补了国内高压的空白,不仅替代进口,而且大量出口澳大利亚、冰岛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非洲等26个国家和地区。
马炳烈主持完成省级以上鉴定项目82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6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其它省列项目12项。他主持研发的技术申请发明专利11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9项。以这些技术为基础,公司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转型。马炳烈主持完成的项目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近三年来实现实现产值25560.38万元、出口额1190万美元、利润1646万元,税收1032万元,新增就业232人,每年为当地提供6000万元的配套件订单,为当地电工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7年被市政府评为“天水市科技功臣”、2007年2月被国务院评为国务院津贴专家,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领军人才。

02. 王晋 :男、44岁、汉族、天水计算机专修学院院长、工程师
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志愿者
曾在国企担任技术员的王晋,17年前毅然辞职,办起了如今已拥有逾千万元资产的天水计算机专修学院,一步步实现着自己兴办教育、回报社会的人生理想。
90年代初,计算机刚刚进入天水,王晋便把创业的目标锁定在这一领域。靠着仅有的3000元钱,转让的一台二手电脑,租用的一间不足12平方米的小屋,办起了自己的电脑技术服务部。随着业务扩大,在市科委等单位的支持下,他相继承担并完成了一些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系统》、《以票管税计算机申报系统》等软件填补了省内空白,获得了不同级别的科技进步奖,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原始资本的积累,王晋把二次创业的目标锁定在了兴办教育上。1999年,他倾其所有购置了1300平方米的办学用房、60多台电脑及教学设备,创办了自有场地、师资、设备的民办高校—天水计算机专修学院,并为学院制定了公益办学的发展思路。几年来,该学院免费开办电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下岗人员5000余人。开办少儿培训班30多期,使3000余名儿童走进了电脑世界,并且先后出资20多万元实施了天水市“跨世纪之行”和“新世纪之行”全民素质现代化培训工程,义务为各界人士提供现代科技及计算机、英语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服务。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市的普及、推广、应用作出了一定贡献。
2002年以后,他本着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立志做一名“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志愿者。为了配合市委、市政府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他联合社会各界成立了天水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并被推选为会长。他自筹资金开办了《甘肃省继续教育》网站,并受邀到兰州、酒泉、临夏以及河北唐山等地和我市部队、厂矿举办讲座30多场,宣讲终身学习理念,倡导学习化生存方式。针对全民学习理念,他先后出版了四部教材。联合市总工会和团市委在职工和青年中开展“读书赠书”活动。2006年自筹资金100万元,在我市开展“幼才保护”和“教育移民”工程,使200多名农村特困初高中辍学毕业生得以免费上学并顺利就业。
现在,他又筹资了200万元,即将成立“甘肃省建设学习型社会研究会”和天水市全民“学习城”的建设工作,以推动我省学习型社会建设事业向更广、更深程度发展。
他的无私奉献得到了社会的肯定,王晋先后当选为省市人大代表,被授予省市劳动模范、第五届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青年兴业带头人等光荣称号,2005年5月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殊荣。

03.刘丽娟 (女) 29岁 天水市清水县残疾人联合会干部
在鸟巢接受掌声刘丽娟
1984年出生于清水县红堡镇麻池村,现为国家女子坐式排球队队员,2008年中秋夜,国家女子坐式排球队在北京残奥会排球比赛中获得冠军,刘丽娟和队友一起圆梦,并接受了现场观众排山倒海般的掌声。
刘丽娟自幼患病,落下终身残疾。因为经济原因,她读完初中课程,没有去读高中,但她从未放弃学习的念头,自学完成高中课程,并取得了西北师范大学文秘专业自考大专文凭。
2002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丽娟与坐式排球结下了不解之缘。9月份,她以主力的身份代表天水市参加甘肃省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在这次比赛中,她们获得第二名。2003年7月,在重庆壁山,刘丽娟以甘肃省队队员的身份,参加了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坐式排球预选赛,全队取得第四名;2004年6月,她以省队队长的身份在浙江嘉兴参加了“交通杯”全国坐式排球锦标赛,全队获得第三名,刘丽娟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2005年9月,在家乡天水参加了“麦积山杯”全国坐式排球锦标赛,刘丽娟所在的甘肃队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2006年4月,刘丽娟参加了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坐式排球预选赛,她和队友获第二名。
2008年9月,刘丽娟参加了北京残奥会女子坐式排球比赛,获得冠军,国家女子坐式排球队被国家评为“五一劳动集体奖章”、“五四杰出青年集体贡献奖”、“CCTV体坛风云人物提名奖”。刘丽娟被甘肃省政府评为“备战及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先进个人”,获得省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被省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2007年,她被清水县评为“十大自强模范”。

04.宋建荣 男 46岁 汉族 中共党员 天水市农科所副所长、研究员
践行“科学发展观”献身农业科研
宋建荣从事农业科研工作25年来主持育成新品种(系)48个,在天水及周边地区累计示范推广种植1800多万亩,新增社会效益2.8亿多元,为天水市及周边地区小麦生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多年科研工作中共选育出优良株系近20000余个,提供鉴定品系近千份,参加区试品系近百个,参加和主持育成新品种(系)48个,累计示范推广种植1800多万亩,新增社会效益2.8亿多元。作为小麦育种主持完成人,其中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种中梁17号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梁12、13、15号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梁14号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从1996年主持育种工作至今,育成的中梁21号、22号在2001年和2003年分别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育成的新品系中梁24号在2005年获天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梁25号2007年获天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主持的国家星火重点项目“天水旱作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2009年主持的省农业厅科技创新项目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研究水平达到国内先进;2009年主持的“冬小麦新品种中梁9996选育”项目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2009年农业部立项的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天水分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完成并挂牌运行。

05.汪聚应 男 43岁 汉族 中共党员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教务处长
献身古文学研究的楷模
汪聚应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现为教务处长,学术带头人,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唐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语言文字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库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2004年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等。
多年来,汪聚应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在学术界反响较好,在《文学遗产》等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三部。论文《唐人咏侠诗刍论》在国家权威刊物《文学遗产》2001年6期发表后,2003年1月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唐人之任侠》、《诸子思想与中国侠的人格精神》等系列论文2002年12月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11月,“唐代的任侠风气与文学创作”(系列论文5篇)获天水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唐代侠风与文学》(专著)获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曾主持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2004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资助资金8万元,2006年已完成结项,其成果《唐代侠风与文学》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06.李宁民 男 46岁 汉族 中共党员 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副局长 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文博副研究员
投身“文保”写忠诚
李宁民现任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副局长、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他担任馆长几年来,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在组织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伏羲庙和胡氏古民居(南宅子)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展以伏羲祭祀活动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征集社会流散文物,科学研究和文物藏品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级表彰奖励。
2002年以来,市博物馆在李宁民的带领下,根据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博物馆实际,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伏羲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积极开展了科学规划工作。先后制定了《天水伏羲庙保护维修工程设计方案》、《天水南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设计方案》、《天水南北宅子安全防范工程设计方案》等方案及市博物馆2010年发展目标等近期和远景规划。
李宁民先后主持实施伏羲庙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完成了南宅子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筹建天水民俗博物馆,开创了民俗文物保护和展示的新路子;主持社会流散文物征集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抢救保护了一批社会流散珍贵文物和民俗物品;组织筹办伏羲祭祀活动,开展以伏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持馆藏文物科学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了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现代化、专业化管理水平;主持“中华始祖文化园”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2005年市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表彰为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工作先进集体,李宁民被国家文物局表彰为先进个人。2007年,伏羲庙、南宅子被中华民族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评为全国首批30家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之一。2008年,市博物馆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研究中心、中国品牌展播活动办公室和亚太地区休闲产业协会联合授予 “改革30年——中国最有价值的旅游品牌”奖,李宁民荣获“改革30年——感动中国十大旅游领军人物”称号。2009年,在共和国旅游文化杰出单位人物评选活动中,博物馆荣获“中华旅游文化杰出贡献奖”、“中华旅游文化品牌博物馆”称号,李宁民荣获“共和国旅游文化杰出人物奖”,甘肃省2009年领军人才。

07.李勤英 女 36岁 汉族 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蔡家寺村村民
高山上盛开美丽的花
有谁能想到,一个中医临床专业毕业的女大学生,不到医院找工作,过舒适的日子,却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建设了10个林业基地,绿化荒山1.5万亩,植树141.25万株,绿化公路80公里,带动100多名农民就业;又有谁能想到,为了建设这10个造福人类的绿色工程,这名女大学生受尽了怎样的磨练。她就是“生态中国十大人物”、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天水市“十大杰出青年”、甘谷县新兴镇蔡家寺村的李勤英。
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临床专业的李勤英,先后从事过几项工作,但她认为都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2004年,省林业厅下达全省6个万亩优质乡土树种示范区工程项目,甘谷是这6个工程示范区之一,县上决定公开进行项目承包。当李勤英得知这个信息后,马上赴大庄、安远、西坪3个乡镇项目区考察,经过分析研究,她决定承包大庄乡朱权村3000亩荒山秃岭的整地和绿化项目。
2007年3月的一个星期日,李勤英骑着摩托车带着7岁的儿子去检查公路绿化,当行使到一个弯道时,由于前方视线不清,加之对面来车,摩托车突然冲向路边,眼看就要冲向深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摩托车冲到路边的沙堆上,她和儿子摔倒在地,血流满面,经医院诊断,她多处骨折,儿子擦破了皮。
辛勤的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成果。5年来,李勤英已经建成了大庄朱权村臭椿林、八里湾白虎岔梁荒山绿化、安远荒山绿化、南北两山绿化、蔡家寺绿色果园等10个生态防护林基地和绿色果园基地,共绿化荒山15000亩,栽植柏树25万株,香花槐、刺槐49万株,臭椿66万株,苹果1.4万株,共计141.25万株;绿化甘通公路、安礼公路、朱权到四方公路3条,总长80公里。每年雇佣农民工100多人、管理人员15人,5年来共为农民工发放工资230多万元,使100多户农民通过造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自己也通过营造生态防护林、建设绿色果园基地,收入40多万元,真正成为甘谷县有名的造林大户和造林工作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