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天水>>正文
天水纪信祠(城隍庙)三期保护修缮工程接近尾声(图)
(2016/12/2 21:53:16)  来源:365娱乐场下载  打印本页

天水纪信祠(城隍庙)三期保护修缮工程接近尾声

  12月2日,施工人员正在安装天水纪信祠牌坊上的亮化工程。天水纪信祠三期保护修缮工程对前院、游廊、五凤楼、西瞰楼等明清古建筑进行维修保护与修缮。目前,工程已接近尾声,将于2017年元旦前面向广大市民开放。

  天水纪信祠(城隍庙)在秦州区大城十字路口东北侧。在楚汉争霸的年代,作为西汉大将纪信,以身救主、匡扶汉室,纪信死后,被刘邦追谥为“忠右”, 后世人称忠烈侯。成纪出纪信,乡梓为荣。天水人崇仰纪信忠烈,尊纪信为天水城隍。明朝初年,为纪念汉将军纪信,在天水城中修建庙祠,故纪将军祠又为天水城隍庙。明清以后便大规模修建,形成三门四进21座殿宫、廊、楼、庭、覆建筑群,具有明清江南园林式的风貌。

  链接:

天水名胜百景系列之二十一

城隍庙

  城隍庙又称“汉忠烈纪将军祠”,是祭祀西汉名将纪信的地方。《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述,在秦汉相争的荥阳战役中,汉高祖刘邦被项羽所困,纪信假扮高祖夜出东门诈降诳项羽,得使刘邦遁出西门脱险,而纪信被项羽烧死。事后,追封纪信为“忠烈将军”,并为天水城隍。

  城隍庙坐落青年北路口,始建于明初,后经10余次维修扩建,形成了一座3门4进6组21座殿、廊、庭、楼的建筑群。前门是一座面阔3间的高大牌坊,上有于右任草书“汉忠烈纪将军祠”。牌坊后是高大灰壁朱红大门,大门上有蒋介石书“精神尚在”四字,两侧是邑人邓宝珊先生摹清人董平章的对联:“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因纪信舍身救主事迹感天动地,故后人诗联吟赞不绝。陈琳先生撰联:“倘无将军献身,难定荥阳一决,鹿死谁手?幸有忠烈传世,若同淮阳半殂,名归何人。”

  大门内通道两侧,各建单坡长廊十二间。连接长廊有一小牌坊,坊后建卷棚直廊做二门。二门内原为宽阔的三合院,院北正中有重门,是一座单檐庑殿顶三间两廊二层楼式的建筑,规模较大。重门东西有钟鼓楼,重门后是隍庙的主体建筑,为三间卷棚式悬山顶厦庭和三间卷棚式歇山顶拜庭。其后高台上有单檐歇山顶大殿三间,琉璃脊瓦。飞檐螭兽,梁架结构和檐下斗拱具有明代建筑特征。殿后有小三间悬山顶寝宫,更是精巧别致。庙内有古柏5株,清代匾额15块。整个院内,古槐荫郁,苍柏挺拔,参观游人络绎不绝。(■文/安志宏)

城隍庙与纪信

  纪信,汉时名将,成纪(今天水市)人。公元前206年8月,楚汉相争,刘邦率五路诸侯,共五十六万之众,攻入项羽都城彭城,在齐地作战的项羽得知此消息,立即领精兵三万回击,大败汉军,后汉王几经辗转才得以脱身,退到荥阳。公元204年,项王几次截断甬道,夺了汉军的粮食,汉军的处境越来越困难,汉王已被围困了两年零四个月,城内已经没有一粒粮食,长像颇似刘邦的纪信向汉王建议说情况非常危急,让他假扮汉王诳骗楚军,大王可乘机出城。汉王采纳了纪信的建议,他和陈平等人进行了研究和布置,在一个晚上,陈平从荥阳东门撤出两千名全副武装的妇女,楚军见汉军出城,即从四面围攻,纪信坐着天子乘坐的黄屋车,左面竖着大旗,摆出天子外出的威仪,要手下人向楚军喊话:“城里的粮食断绝,汉王投降。”楚军听了,互相庆贺,高呼万岁,就在这混乱的时候,汉王乘机带领几十个将士骑着马从西门出城,逃到城皋,然后进入关中,重振旗鼓,准备东进。

  项王俘回纪信等人,方知受骗,一气之下,将纪信活活用火烧死。后来,刘邦得了天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了表彰纪信的忠勇刚烈和舍身救主的功绩,封他为“匡侯”。后人念其忠烈,称为“忠烈侯”,立祠纪念。

  纪信祠就是现在的城隍庙,据《秦州志》记载,城隍庙为成纪县衙所治,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的十字路口,创建年月不详,明朝初废县,改建为纪信祠,门口有高大巍峨的木结构牌坊一座,高十余米,斗拱密密层层,宛如蜂房,工艺精湛,构思奇巧,并有木刻的八仙等人物,形态逼真,古朴自然,有于右任先生撰写的“汉忠烈纪将军祠”大匾一幅,笔法流畅,隽秀飘逸,牌坊上的琉璃瓦金碧辉煌,闪闪发光,飞檐的铃铛发出悦耳的声音,更加显示了庙宇的宏伟和肃穆。大门用青砖砌成,上面雕刻着图案和花卉,十分精美,朱红的门头上刻着二龙戏珠,两边镌刻着邓宝珊将军摹写清人董平章撰联:“楚逼荣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这短短的三十四字,给我们勾画出了秦末楚汉相争,荥阳大战时高祖受困,纪信赴汤蹈火智救高祖,开创汉室四百年基业的动人故事。横额为“精神尚在”,进得正门,左右廊房夹着十几米长的甬道,庭院有500多年的古槐荫蔽,有苍翠挺拔的古柏以及竹篁玉兰。纪信祠是由厢、楼、阁、台等构成的一座古建筑群。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代堪舆学为其创建设计了一种神秘而幽深的意境,主体建筑座落在一条中轴线上,有乐楼,又叫五凤楼,长廊、正殿、寝宫、垂直排列,门户相通、紧密连接,站在庙门口,极目远望,给人一种深邃莫测的感觉,俗称一眼望三堂。乐楼为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四柱三间,东西两侧有看台、仓帝、药王、马神等配殿及厢房,大小计有二十一座,乐楼上悬挂着民国七年由吴攀桂撰写的“福佑梓桑”几个大字,金光闪闪,气势不凡,长廊上有清人撰写匾额多幅,如“除忒降祥”“庇荫边陲”“洞察幽明”  “鉴察维严”“惠保全秦”等,线条流畅,字体优美,皆是书法佳作。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在各种外在压迫和伤害之下,有冤无处伸,有难无处解,都把希望寄托在神佛上,这充分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祈求平安,寻求公正的迫切愿望。原来的庙内除了城隍塑像之外,还塑有十王、黑白无常,这些都是传说中的冥府神灵。老百姓希望他们能惩治邪恶,主持公道。在那个历史背景下这只是一种愿望而已。现实毕竟是冷酷无情的现实,不会因为人们对神佛的祈求而改变。

  庙内还保留着十几块石碑,大殿还有30多平米精美的壁画,这都为我们研究纪信祠变迁的历史和人文景观提供了佐证。

  纪信祠历经明、清、民国几个朝代,多次修缮,解放后作为省级文物进行保护。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和天水旅游业的发展,政府拨款和群众募捐对这座古老建筑群进行了修葺,已基本回复了原貌,又向游人展示着昔日的风采。 

纪信与城隍庙

  纪信,成纪(今天水)人,从刘邦军,为大将。公元前二百零四年五月,楚军(项羽军)围汉军(刘邦军)于荥阳,汉军粮草皆无,荥阳难守。危急中,纪信以其面貌似汉王刘邦,请求佯装刘邦向楚军投降,以使刘邦乘隙逃走。此计被采纳,楚王项羽准降。于是汉军于深夜开荥阳东门,使两千妇女披盔带甲,扮作士兵先行,随后纪信乘汉王车驾、仪仗,扮汉王刘邦状缓出东门。纪信在车中高呼“军粮尽,汉王降”。楚军见刘邦已投降,皆欢呼胜利,齐涌至东门围观。刘邦带阵平等数十骑,乘隙冲出荥阳西门,奔成皋而去。纪信车近项羽,而仍傲座于车中,项羽怒斥,纪信笑曰:我乃汉将军纪信,汉王岂能降尔,此时汉王已至成皋。项羽使人辨纪信,始知中计,顿时大怒,活活将纪信烧死于车内。纪信死后,被刘邦追谥为“忠右”(后世人称忠烈侯),立祠于顺庆,葬于汉中城固(与汉开国元勋萧何、樊哙之墓同在一地)。

  成纪出纪信,乡梓为荣。纪信家乡的天水人,崇仰纪信忠烈,古代尊纪信为天水城隍。明朝初年,为纪念汉将军纪信,在天水城中修建庙祠,因纪信为水城隍,故纪将军祠又为天水城隍庙。天水城隍庙地处繁华市区(现为天水文化馆所在地)。大门临街,以青砖砌就,砖雕精致,图案古朴,铭刻门联曰: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笃黎民。为邑人邓宝珊将军手书清代天水郡守董琴虞所作对联。门前有大牌坊一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上悬巨幅匾额,于右任先生草书“汉忠烈纪将军祠”七个大字,笔走龙蛇,烨烨生辉。天水城隍庙,在历史上曾几经倾圮复修,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光绪五年(1879年)天水两次遭大地震灾害,使城隍庙也两次被破坏。庙内原有静宫、东楼、仓帝、马神、药王、圣母、诸祠。抗战时期,天水学者冯国瑞劝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将其所藏之陕西地方志等书籍移至天水,辟此处为“天水图书馆”。天水图书馆藏书之巨曾为陇上之最。

  《秦州志》载:成纪县废,州治西五十步,即今城隍庙基。由此可见,天水人选在成纪县故址处修建纪将军祠,事非偶然。在此建祠,表达了天水人对纪信出于成纪的凭吊。 (□王惠荣)

摄影相关图片
365娱乐场下载聚焦农村生活(图) 初冬的关山美翻了!(组图) 清水的柿子上市了(组图) 天水“网红”藉河红桥正式通车(图 天水满城出动观看“天水黄” 天水真土豪,“黄金”铺满人行道! 天水“超级月亮”来啦!(图) 初冬的天水城竟然这么美! 初冬的麦积山,美翻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