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雕塑鉴赏(第1窟)

此窟位于东崖最东端,为三间四柱崖阁,早期建于元魏。窟内横长方形,平顶,正壁起通壁宽佛坛,坛上塑卧佛一身,长6.30米,右胁而卧,为释迦牟尼人般涅槃的形象,身后塑十大弟子举哀。造像经历代重修,已非原貌;卧佛似仍为原胎,现状略显唐风,众弟子则皆为明塑形象。足端坐一供养人,身着明代官服,是明代妆修施主的供养像。十大弟子,表情各异,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和修养,尽管塑造上不免俗恶之处,仍有数身感人之作。
麦积山石窟雕塑鉴赏(第5窟)

在崖面中部无富裕的情况下,隋代在崖面最高处与北周第4窟相邻开凿了又一所宏伟壮观的大窟,亦是仿木构建筑的崖阁;三间四柱,前檐已毁,窟前部为廓,宽15.9米、高11米,正壁开三龛。中间一龛较大,为平面马蹄形穹窿顶深龛,内塑一坐佛二弟子四菩萨。龛外左侧一立像,戴宝冠,披甲,髭髯贲张,立牛背上。右侧对称的造像已不存,过去此像多被作天王或牛王,其实应即摩醯首罗天,或名大自在天。在云冈石窟北魏第8窟门道右侧和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正壁中间龛外左侧均有此乘牛天神的形象。其对侧是乘金翅鸟的毗瑟纽天,即那罗延天。此像高4.50米,比例匀称,英姿勃勃而又从容安详,犹如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武士的形象,隋代塑成之后,大约经过唐、宋、明屡次重修。由于对侧天神像早已残失(至迟毁于唐开元间大地震),人们依据摩醯首罗天足下卧牛,亲切地称此窟为“金蹄银角犊儿”,后来便径呼之为“牛儿堂”。牛是古代人民劳动生活中的亲密伴侣,匠师在塑造卧牛时,显然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这一动物形象始终受到观者和游客的喜爱。正壁两佛圆券形浅龛内各塑一坐佛二菩萨,均造型饱满厚重,虽经重妆,仍较好地保存着隋塑的特点。佛像高3.20米,现存龛内彩绘均为明人所作。
麦积山石窟雕塑鉴赏(第35窟)

此窟较小,位于东崖第336窟左侧,亦为方形四角攒尖顶窟,原系北周开窟,现存正壁龛内坐佛,面形圆而短,头顶作螺纹肉髻,坐下莲台及莲花定珠背靠装饰,种种皆属密宗造像风格。麦积山石窟经北宋修缮之后,南宋建炎、绍兴年间,秦州为金人所有,麦积山虽然地处宋军所辖地界,但经常疲于战祸,加之山寺田产多受占夺,寺僧大部逃散外方,几再次濒于荒芜,直到明代,修茸之一举方又兴起。现存数处后修造像,颇似元代风格,或可说明在麦积山石窟,元代近百年中亦并非毫无建树。此窟内已全部熏黑,壁画无存,造像仅此一身。

麦积山洞窟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