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尚礼)天下名山大川多矣,以“五台山”命名者,真是枚不胜举,遍布五湖四海,大江南北。
或许,一提起五台山,人们首先会想起两座久负盛名的五台山,一座是雄踞中国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山西忻州五台山,一座是号称“京东第一山”的天津蓟县东五台山。
除此之外,或者人们又会想起小说《水浒传》和《杨家将传》中鲁智深、杨五郎曾经出过家的五台山,小说里的“五台山”是否就是山西五台山,无从考证,但从中可以看出,“五台山”这个名号,已成为一个钟灵毓秀圣地的象征。
岂孰知,在天水境内也有以“五台山”命名的山峰,并且一出现就有三座,而此处我要提及的便是“秦州西五台”,虽说其名不见经传,但却是附近“北六庄”群众心目中的“麦加”圣地。

秦州西五台,位于秦州区藉口镇(原铁炉乡)芦子湾与朱家庙两村的交汇处,是当地有名的一处道教文化圣地,与玉泉镇县家路北山的“北五台”,麦积区曹家埂南山的“南五台”同列“古秦州小八景”之一,在传承秦州民俗文化、凝聚一方百姓、教化民心向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辛卯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恰逢“西五台”举行盛大的文化庙会,当地群众敬香酬神,人流如潮,热闹非凡。那天,我被邀有幸目睹了它的“尊容”。

来到五台山上,经过详细了解它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观赏了庙会中的民间民俗节目表演之后,我被五台山深厚的文化内涵所吸引,通过自己浅显的笔墨,为五台山民俗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尽一份微薄之力。
然有幸的是,周边秦岭、杨家寺和原铁炉乡的广大群众,却对五台山的感情一直延存,并于1992年集资修建了一间殿宇。时隔九载,当地乡邑贤达,志士仁人,顺应民意,心系五台,再次慷慨解囊,鼎立捐资,2010年重启五台山建设工程,重建殿宇八间、山门一座,重塑神像五尊,并对上山的道路进行了拓宽,山体进行了绿化,楼台重建,殿宇修葺,千年古观,再彰古韵,使五台山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据考证,藉口镇五台山始建于永乐年间(公元前1410年左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始建于明朝的一处道教文化场所。据当地老人介绍,“西五台”从古至今一直有庙,经过当地民众不断扩建,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
可惜的是,由于建筑保护不当,并经过地震多次损毁,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五台山在“文革”中被作为“四旧”拆除毁坏,曾记载“西五台”历史沿革的石碑,及通体铸满铭文的大钟也不翼而飞,使得对五台山的历史考证变得模糊不清。
如今的“西五台”,经过两次重建,已经初具规模。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初步形成上下两处殿宇群。

沿着通往上山的大道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耸立的山门,山名“五台山”三个大字,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亲笔题写,同时全国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还题写了“钟林毓秀”匾额,字迹苍劲有力,古朴端庄,显得大气磅礴,熠熠生辉。
进入山门,先是第一处殿宇群,有厢房三间,庙宇两间。厢房主要为驻山信士弟子,或建造殿宇的工匠暂住,与山门正对的一间庙宇供奉“磨针婆”(当地人又叫“磨针爷”),山门右侧的一间庙房供奉“七娘娘”。
沿着第一处殿宇群的陡峭踏步拾级而上,便来到第二处殿宇群,也是“西五台”的主殿。主殿群呈四合院形式,由东南西北四座殿宇组成,正殿三间,坐南朝北,主要供奉无量祖师,左偏殿供奉三元三品,右偏殿供奉散花娘娘(送子娘娘),与正殿相对的是灵官殿。整个建筑群起脊瓦兽,廊檐钩翘,巍峨壮观,门框木雕线条精雕细刻,美观大方。殿前香烟缭绕,庄严肃穆,正偏殿前后,古槐参天,杏花飘香,不久将会成为秦州又一处名胜景观和旅游胜地。
在殿宇建筑的中心,生长着一株树干虬枝盘曲,枝叶郁郁葱葱,花蕾含苞待放的紫丁香,当地人亲切的称它为“菩提树”,现被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确定为文物树,编号187,受国家法律保护,使得“西五台”充满了灵气与活力。据秦州区古树名木管委会测量,此株紫丁香树龄已有六百多年,据此推算,应该栽植于五台山初建时期(明朝永乐年间)。
丁香本为灌木,俗名龙柏,在天水范围内分布较广,是庭院绿化的首选树种,花开之际,丁香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十米之内即可闻到,但在海拔1900多米的“西五台”之巅,经历600余年的风霜雪雨,沧桑巨变,顽强地长成乔木状,至今枝叶繁茂,生长旺盛,在天水算是奇迹,在全国也实属罕见。
在当地,老人们至今还流传着磨针爷曾点化无量祖师的故事。传说无量祖师当年曾在“西五台“修行,祖师爷本是皇室子弟,他经过九世修行,仍不能修成正果,登上帝位,便有点心灰意冷,逐渐放纵自己。

一天,他又下山去游玩,在路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胳膊粗的铁棒在磨刀石上不停地磨,他弄不明白老婆婆磨铁棒有啥用,好奇地上前询问,老婆婆说她有个女儿要出嫁了,临行还缺一根绣花针,我要将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送给即将出嫁的女儿,方便她以后做针线。
祖师爷一听,感到很可笑,就说这么粗的一根铁棒,何时才能磨成绣花针,这不是浪费时间吗?老婆婆说:“铁棒磨筘针,功到自然成。”说完便不见了踪迹。祖师爷一听,恍然大悟,原来是菩萨点化他要潜心修行,才能终成正果。于是,祖师爷立即返回五台山,静心修行,最终修成正果。
这个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据另一位老人讲,无量祖师当年并非在这里修行,而是路经这里,碰见菩萨点化,才返回原处修成正果。也有老人讲,当年点化无量祖师的并非菩萨,而是却有这样一位可怜的婆婆,为了女儿出嫁拿根铁棒磨绣花针,祖师爷碰见了,从中大彻大悟,回心转意,终修成正果。
还有人说,祖师爷为了感恩于婆婆点化,后来又点化这位婆婆成了仙,或者说由于这个传说,也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婆婆。无论这个传说有多少个版本,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这个传说中,让人们悟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启迪后人“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倘若你来到“西五台”,你就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这方被五台山文化熏陶的村庄,民风是多么的淳朴厚道,民众是多么的诚实善良,对生活时刻充满了感悟、激情和创造。
千百年来,这里的先辈们在五台山周围早出晚归,繁衍生息,把根深深地扎在五台山周围,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坚韧顽强,用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创造着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创造了当地特有的五台山民间民俗文化。

(365娱乐场下载编辑: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