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伏羲氏以帝王之尊列北京历代帝王庙首位
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论断再添新证

本报北京电(年葆东)“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流传在北京的这个顺口溜说的是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的历代帝王庙,而令来过这里的天水人自豪的是,诞生于天水的伏羲和轩辕以帝王之尊于此列于庙堂之上同享祭祀。

历代帝王庙中的伏羲画像
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代祭祀帝王的场所。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历代帝王庙,明迁都北京后嘉靖皇帝再建北京历代帝王庙,清代南京旧庙毁弃不存,北京历代帝王庙隧成为全国唯一。历代帝王庙最初按照南京旧制祭祀三皇五帝、夏、商、周、汉、唐、宋、元等开国帝王和40位陪祀名臣,经过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帝不断增加,至清乾隆盛世之时,入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188位、历代功臣名将80位,在一庙之中群体祭祀人物数量为全国之最。
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大殿名曰“景德崇圣殿”,是供奉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牌位的神圣殿堂,伏羲、炎帝、黄帝的三皇神位和少昊、颛顼、帝喾 、唐尧、虞舜的五帝神位始终位居大殿中心显要位置,历代帝王神位分列左右,历代功臣名将神位分置东、西配殿中,这种格局确立了中华祖先三皇五帝崇高的祭祀地位,营造了天下共尊三皇五帝的宏大场面和浓重氛围,而伏羲在殿堂上的首列位置则充分印证了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论断。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历代帝王庙管理处主任吉晓平接受记者采访)
据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历代帝王庙管理处主任吉晓平介绍,历代皇帝庙的祭祀被载入国家祀典,每年春秋两季均举行祭祀活动。从明嘉靖十一年(1532)至清末,历代帝王庙一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民国后,历代帝王庙由中华教育促进会及幼稚女子师范学校、第三女子中学使用,解放后改为北京市第159中学。自2000年,北京市文物局、西城区人民政府投入三亿元,历经三年完成了搬迁学校、修缮庙宇的历史性工程,2004年正式向社会开放。重新开放以后,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北京历代帝王庙管理处把历史上记载的祭祀大典资料进行了整理,重新编排,每年选择在金秋时节举行一次民间的文化旅游项目,来吸引国内外客人来参观,宏扬传统文化。
5月25日,天水市副市长郭奇若专程来到历代帝王庙进行了考察,并向历代帝王庙管理处负责人发出了参加2007年公祭伏羲大典的邀请,双方并就加强合作交流形成了共识。

天水副市长郭奇若专程来到历代帝王庙进行考察

天水副市长郭奇若邀请历代帝王庙管理处负责人参加2007年公祭伏羲大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