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文化故地行系列报道之一
淮阳:羲皇故都伏羲文化影响深远

(1月7日,由天水市委、市政府和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共同发起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文化故地行”考察活动在天水启动)
1月8日,由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贾斌率领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文化故地行”考察团一行来到考察活动的第一站——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淮阳古称陈州,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传公元前40世纪,伏羲就在这里建都、创业并去世于此。县城北1.5公里的蔡河之滨坐落有占地面积800多亩的太昊陵庙,坐北面南,是集陵和庙为一体的文物群。1996年太昊陵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这里题词“羲皇故都”。和我们天水人一样,淮阳人也是每逢初一、十五祭祀伏羲。1月8日恰逢阴历十二月初一,考察团当天上午来到淮阳县城,一到太昊陵庙广场,只见宽约200米,长约1000多米的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来自淮阳民间的十余支祭祀表演队在这里表演各种乐舞,有舞狮的、舞龙的,有秧歌队、担经挑等。广场周围,摆满了卖香蜡纸扎、旅游商品以及日用百货的摊点。在广场北侧的太昊陵庙前,人们手持香蜡,买票进入陵庙祭祀伏羲。在导游的带领下,考察团一行进入太昊陵庙,随着如织的人流,穿过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三才门、五行门与太极门,来到供奉伏羲、女娲圣像的统天殿、显仁殿以及陵庙最北处的太昊陵前进行了瞻仰祭拜。看着伏羲陵庙宏大的建筑群和成千上万人对伏羲虔诚的祭祀,考察团一行无不为伏羲文化在中原大地的深远影响而感动。
依托太昊陵庙,弘扬伏羲文化,开展“节会”活动,发展旅游经济,在近年来已成为周口市和淮阳县的一项重要工作。据了解,周口市继2004年、2006年成功举办了中华姓氏文化节之后,于2006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在淮阳举办了为期一月的“羲皇故都”朝祖庙会。庙会期间,全县旅游收入达769万元,其中太昊陵庙门票收入706万元,最多的一天收入67万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拉动全县GDP增长1.5个百分点。2007年“羲皇故都”朝祖庙会期间,第一天门票收入24万元,第一高峰日门票收入63.3万元。可观的经济收益,已彰显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