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年味?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是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是家家户户都贴对联挂灯笼?似乎都有,但又不全是。那年味到底是什么,她是一个情结一种年俗,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他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这不过年了嘛,这份情结便愈发浓烈而醉人。

正值戊戌佳节正月初三。傍晚时分,阵阵爆竹声和锣鼓声打破村里的宁静,村民们身着盛装、披红挂彩齐聚一堂,独具特色的夜社火表演拉开了春节文化活动的序幕。

按照村里以前的习俗,在社火开演之前要举行“请神”仪式。请神之礼庄重而严肃,首先是道人唱诵祭文典经,在锣鼓声中迎接各路喜神财神入座。紧接着众人敬献香果茶茗,焚香烧纸并行三叩九拜之礼。最后所有参演人员众唱《十支香》以表众人对神的敬意,同时祈求来年吉祥如意。

“请神”仪式礼成后,开始了出庄表演。表演队伍在行走过程中是由严格顺序要求的,一般是“老者”为先锣鼓紧随,后面依次跟随高烨、灯花、引马、小旦、旋鼓等队伍。应和着鼓点的节拍声,表演队伍在夜色的崎岖山路中蜿蜒而行,斑点灯光、悠悠晃晃,从远处观望恰如一条游走的长龙。

(秧歌《福禄寿喜》 )
约莫1小时路程,就到了表演地方。此刻虽已时至初夜,但方圆几里村庄观看表演的群众早已将表演场地围的水泄不通。场地内熊熊燃起的篝火照亮了夜色,表演队伍开始了他们的“旋场舞”,舞动中小伙子们手执高烨,有时如彩云过路,行步自如;有时如百花盛开,层层围拢;有时勇武骄健,似鹰击长空;有时纵横穿梭,欢奔如织。而姑娘们姑娘穿着桃红葱绿的绣花衣,左手捏一方纱巾,右手执一把花扇,细腰轻扭,方步慢踏。

(秧歌《割麦》)
夜社火表演形式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舞蹈,包括舞龙灯、耍狮子、耍大头、打鞭、旋鼓和腰鼓表演等;一种是生旦引唱,二对二、或四对四,生执草扇,旦执折叠式纸扇、手帕、扭八步,来回穿折或转圆圈,生唱旦不唱。还有一种是逗笑唱,多带喜剧色彩,老妖婆带几个小旦,有唱有白,相互对应,如《转娘家》、《粉团衣》、《割麦》等。另外,有的村子还有“大唱”,即中间插演一类戏于“敬神”的曲目,比如《刘海撒钱》《天官赐福》《福禄寿喜》《八仙》等。

(秧歌《引花儿》)
社花开场,多用武术表演开始,俗称“打开场”。开场后,先上什么,后上什么都有一定的规矩。以舞狮收尾。引马、引花、打鞭是压轴戏,既有独特的唱腔,又有轻快的舞蹈动作。

(《舞狮》)
夜社火以唱为主。滩歌地区社火曲调大体有背宫、越调、小曲三个类别。背宫有前背宫、后背宫、银妞乐、叠落金四种调。背宫曲子中既有前背宫,又有后背宫者,叫双背宫;只有前背宫,没有后背宫,而用尾越调落音者为单背宫。越调,分前越调和后越调:用越调开头者为前越调,用越调收尾者为后越调。小曲有一串铃和套曲之别,自始至终只用一个曲调者,为一串铃;一只歌词中有几个曲调者为套曲。小曲歌词最多,常见者有八十多个,其中《拜新年》、《放风筝》、《转花园》《扬州玩灯》、《十杯酒》、《蝴蝶报喜》等,脍炙人口,群众最为喜爱,流传越来越广。无论演唱或舞蹈,都配有乐器。演唱多以二胡、板胡、笛子伴奏,清音雅调。舞蹈则配以大鼓、鈸、大锣以及饶鈸等,演员各种动作都有固定的板眼。

(秧歌《绣荷包》)
在众多夜社火表演中,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还是旋高烨。表演者身着彩服,项系大铜铃,威风凛凛。手执高烨呈四方形、八角形、圆形或柱形,上有顶盖,顶盖周围布满飘带,插四面龙旗,贴有祥云图腾,极其华丽美观。

(迎高烨)
夜社火表演中,我最喜欢的是一接一送的纯朴乡情。接社火时,邻村相邻早已等候在村外山路上,望眼欲穿,当社火走到庄前时,烟花冲天,鞭炮齐放,整个山路沸腾起来。相遇处,双方德高望重的老者,相对而跪,香马盘儿放在身旁,上香,烧纸钱,叩首,庄重、虔诚而默契。等耍完了社火,夜餐盛情款待了社火队,送社火出村时,已经有依依不舍之情,这方要送,对方让留步,双方老者手握着手,这方道辛苦,那方道打扰怎忍就此话别,那情那景,大有长亭送别的不舍之情。


(《引马》)
年的魅力不仅在大年除夕夜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更是在春节社火表演时的人山人海的中。在故乡,社火就像一块吸铁石似的吸引着人们,从年初翘首到了年末。


(快板《老者赞十九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