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之谜(第三集)
[内容速览]1983年,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进入第六个年度,发掘区域已经从河边的台地扩大到了半山坡上。一天中午,考古人员为了躲避强烈的太阳来到了半山腰一处断崖下乘凉时。有人无意中发现断崖下面的草丛中有几个小洞,结果发掘出一座420平方米的复合式建筑房址。那么这座“宫殿式“建筑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在考古专家的帮助下将其复原。

五千年前的“宫殿”,六千年前的彩雕,七千年前的防火理念,八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大地湾惊现史前人类居住了3000年的大型聚落遗址。
主持人:这就是70年代我国西部地区一次重大的考古发掘——大地湾考古发掘。这个遗址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阶段,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了3000多年。我们知道,新石器时代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前夜,是史前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文字还没有出现,许多史实仅限于传说,比如饲养家畜的伏羲,发明农业的神农氏,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我们无法考证,但从大地湾遗址发掘的情况来看,早在3、4万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这个区域就有人活动了,到了距今8000年左右这里出现了农业,人们就开始在这里定居,出现了饲养业,这些神话故事确确实实在这里曾经发生过。有人说,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件标志性的事件,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可以让游猎的人们过上稳定的定居生活,使知识和财富得以积累,逐步形成聚落、村庄,再发展到后来,城市就出现了。当然城市的概念离大地湾的先民们太遥远了,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几千后人类已经发展到现代社会了。那么大地湾先民在农业、饲养业发展起来了,解决了吃的问题后,它又将如何发展呢?
由于保护遗址的需要大地湾已发掘的一万多平方米大都被回填了,几乎就看不到发掘过的痕迹。只有半山坡上的一座房子远远看去非常醒目。这就是大地湾遗址发掘出来的遗迹——F901。
F901位于遗址核心区域的半山腰上,大部分遗址都分布在它的周围。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地点是比较开阔的,它东可以看到5、6公里以外的农村,西可以看到10公里以外的,整个就是说,这一段全景尽收眼底。
说起这个遗址,当年的考古人员至今还难以忘怀。
郎树德:大地湾那个地方自然环境比较的艰苦,一个像发掘,一天你晒,就在太阳下边,没处躲,尤其是在山上发掘没处躲太阳,没有阴凉地,只有在探方里面蹲,一天一天的。

1983年,大地湾遗址发掘进入第六个年度,发掘区域已经从河边的台地扩大到了半山坡上。
一天中午,考古人员为了躲避强烈的太阳来到了半山腰一处断崖下乘凉。
在乘凉时,有人无意中发现断崖下面的草丛中有几个小洞,好奇的人就围了过去向里面掏,掏了几下并没有掏出什么东西,他们就用铲子向底下挖,结果竟铲出了几块黑木炭。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一处房屋遗址。
这座房屋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于是考古人员决定把第十发掘区的第一座房址就定在这里,命名为F901。
由于不知道这个房址究竟埋在地下有多深,工作人员除掉上面的庄稼和杂草后开始了小心翼翼的挖掘。
郎树德:我们几个工作人员在那个地方发掘了两年,那是一个铁钳子一个小刷子一个小铲子一点一点非常细致认真的抠出来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F901的真面目终于露了出来,虽然房子的上半部分没有了。但房基和部分墙体依然清晰可见。
从房基留下的痕迹看,F901是一座多间结构比较复杂的建筑。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在多次考察后亲手绘制的遗址的平面图。这座建筑以长方形的主室为中心,两侧有与主室相通的东西侧室,左右对称;主室后面有后室。主室前面有附属建筑和宽阔的场地。总面积有420平方米,主室长15.2米,宽8.5米,面积约128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经年代检测这座房址距今大约在5000年左右。
然而当记者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这5000年前的房址里面,去亲手触摸它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

主持人: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近万处,正式发掘的只有100多处,目的就是为了很好的保存这些遗址。大地湾遗址发掘后,1988年就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单位。发掘结束后,大部分遗址被回填保护了起来。F901则在原址的位置上修建的保护房,房内修建参观平台,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个遗址。像许多名胜古迹的重要文物旁边都立有严禁闪光灯拍照的提示,就是怕文物受到强光照射加速它的衰退,有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甚至谢绝拍摄。我们这次拍摄就是在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才得以成行的。但也遇到一个问题,遗址的工作人员部不允许我们的摄像机器材进入这个遗址里面拍摄,摄像机的三脚架更不能放在这个遗迹的地面上,因为这个地面太珍贵了,所以现场不得不临时借调长的摇臂把架子架在遗址外面进行拍摄,这也就引起了我们记者的注意。当记者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这座5000年前的房址里面用手轻轻地抹去地面上的尘土,在上面敲了几下后感到非常惊讶,它的手感、强度绝不逊色当今的水泥地面。那么这个经历了5000年大自然的洗礼后,仍然平整、光滑、坚硬的地面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据大地湾工作人员介绍,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最雄对这个地面颇有研究。于是记者来到了甘肃省敦煌研究院。
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最雄:我第一次是1983年,这个房子基本上刚一出土以后。我当时在考古所搞保护,感到很吃惊,他们把那个拖把,把那地面一拖以后,就像是我们把地刚拖完那个地面发亮。
经过仔细查看,李最雄发现这个跨越了5000年时空的地面至今仍然能够保持完好,不仅材料特殊,而且在最初建造时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整座房屋的地面共分四层。最下面与原始土壤接触的一层是大约10厘米厚的夯土层,第三层是大约15厘米的红烧土,它起到隔潮保温的作用,第二层是大约20厘米厚的胶结材料,也就是类似现代砂子、水泥混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最上面一层是2至3毫米厚的原浆磨面。
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最雄:最上面一个很细很细的一个面,就是当时他做装饰凝固的时候用石头磨的痕迹,非常明显它是用石头磨的,就像我们现在的水磨石地面,那个做法你说那个时候,在四千多年五千年能做出这样的感到非常吃惊。
那么这个经过精心设计,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究竟是否具备现代水泥的特性呢?李最雄首先对100号水泥标准试块做了抗压强度测试。
水泥标号是指水泥的强度,也就是单位面积受压力的大小,标号越高则强度越高。
水泥按用途可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特种水泥三种。100号水泥是通用水泥中标号比较低的一种水泥,主要用于普通民房的地面装饰用。
随后李最雄又将F901收集来的小碎块做成试验用的标准碎块进行抗压检测。
由于遗址地面年代久远与现代的水泥材料会有很大差异,仅凭压力检测并全面反映F901地面的物理特性,于是李最雄又对100号水泥做了弹力检测,但对F901检测时却遇到了困难。

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最雄:当时做这个地面的强度有很大的困难,首先你不能破坏它,按现在规程的话你必须用五乘五的试块去压它的强度。但是不可能从地面上取这样的一块,我们就用周边它一些堆积的一些小块,做一些非标准试块很小很小的,但是非标准试块你怎么折算现在的强度啊,我们就用微型的回弹,很小很小的回弹,进行回弹,或者是微型的小的非标准试块,进行抗压以后,进行这个计算,计算出它竟然含有100号混凝土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