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在这座“宫殿式”建筑的地面我们发现它的手感、强度绝不逊色当今的水泥地面,那么它和现代水泥有什么不同呢?经试验它比现代100号水泥还要好。那么它又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结果发现它就是当地一种石头烧制的,当地人至今还沿用这种古老的方法。

大地湾惊现5000年前“宫殿式”遗址,考古界引起轰动。
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最雄: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感到很吃惊。
它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大有“天子临轩”的味道。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所以说我们把它叫做宫殿式的建筑。
5000年前的地面如今仍然平整、光滑、坚硬,与现代水泥不相上下。
甘肃省敦煌研究研究员李最雄:世界上最早的水泥不是在罗马而是在中国。
那么这座“宫殿式”的建筑,它是有着怎样功能的建筑呢?
程晓钟:它有可能是清水河流域,渭河上游地区一个氏族部落酋长聚会的地方。
主持人:大地湾遗址发掘进入第六个年度,发掘区域已经从河边的台地扩大到了半山坡上。一天中午,考古人员在一处断崖下乘凉时。有人无意中发现断崖下面的草丛中有几个小洞,好奇的人就围了过去向里面挖,结果竟挖出一处房屋遗址。于是考古人员决定把第十发掘区的第一座房址就定在这里,命名为F901。经过两年的发掘,这个遗址的庐山真面目露了出来。原来这竟是一座有着420平方米,结构复杂的建筑。它侧有室,后有房,门前由18根柱子支起的一个开放式棚子,从考古建筑学上讲,这个棚子叫作“轩”,正所谓“堂”前设“轩”,大有“天子临轩”的味道了。整座建筑特别强调了中轴对称,所以有人把它称作“宫殿式”建筑。特别这座建筑的主室地面,在经历5000年的掩埋出土后如今依然光洁平整坚硬,与现代普通民用建筑水泥的性能难分高低。后来经科研人员研究分析这个5000年前的水泥竟是当地及其常见的料礓石烧制的,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这种5000多年的工艺在当地并没有失传,现在邵店村许多人仍然沿用这种古老的方法建造炉台和炕面。那么,这座铺着水泥地面的“宫殿式”建筑,在5000年前只有石刀石斧的生产力状况下,究竟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

这是F901遗址的后墙,在它的中间有许多圆孔,这些圆孔又是起什么作用的?难道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隔热保温的空心墙了吗?
程晓钟:在我们考古当中发现,这个墙壁呢很有特点。它先是把木桩比较均匀地立起来,然后在两边用树枝或者藤条,做成的类似于篱笆的东西摆在旁边,然后中间填泥。填完了以后,它感觉表面有点粗糙,不是很美观,然后再在上面抹一层泥,这种做法在我们考古学界称作木骨泥墙。
原来,这么厚的泥墙多年不塌不到是由于里面有许多木柱作为骨架支撑。这种建筑方法现在看起来让人并不陌生,如今到处可见的混凝土浇筑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只不过今非昔比使用的原材料不同而已。
既然这么厚的泥强有木柱作为支撑,那么在前后墙壁上为什么还有许多柱子泥? 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程晓钟:这个后面的墙壁和前面的墙壁上面各有八根附壁墙柱,这个墙柱,又比木骨泥墙里面的木头要粗大得多,它主要起附着墙壁的作用。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茅草这些压力是很大的,一般的这种草墙它是承受不了的,所以说它增加这个附墙柱来支撑这个重量。
据考古人员介绍,古代建筑墙体本身并不承担房顶的重量,它只起到间隔和保温的作用,房顶的重量由附壁柱和顶梁柱来承担。这种建筑方式具有墙倒屋不倒的特点。

这就是顶梁柱,在这座房子里面有两根。我们发现室内的所有柱上都裹有一层一层的泥土。这又是为什么呢?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现在我们发现的这些大型房屋里面的这个柱子都是用草包裹了,完了外面又涂上了一层白灰面,它既是装饰,同时又起到了防火的作用。
说起防火理念,早在7000多年前大地湾遗址中就有所体现。一期时,人们在没有完全掌握火的习性时,房子内是没有用火的地方。到了大地湾二期的时候,虽然房子里有了灶坑,但灶坑都在地面以下,是一个深坑。
赵建龙:深坑,这个通风调整差一些,火不是太旺,不然的话,它茅草棚低的话,它容易引起火灾,这就是说古代的防火意识还是很强,另外一个他用完火以后,他把火熄灭,把火种藏在里面,这个灶炕里面是基本上没有火的,所以说他不容易引起火灾,就是古代的人,都是先用这种办法来防火的。
从这种防火理念上看,大地湾一、二期的时候,人们还处于一种被动式的防火阶段。到了这个“宫殿式”建筑时期,人们主动把容易着火的木柱用泥给裹了起来,有了积极主动防火的意识。这种木柱上裹着的厚厚泥土是否就我们今天的防涂料,它具不具备防火性能,这还有待于专家的检验。
程晓钟:这种土叫做红黏土,在当地广泛分布。我们当地人把这个称作为红胶泥,因为它的黏度很好,黏性很强,在我们考古当中发现,在901的那个附壁墙柱上它第一层就抹有这样的红黏土,因为它的黏结程度很好,强度很强。
从残留的泥柱来看,这个顶梁柱的直径大约有半米。这样粗的顶梁柱它的高度究竟有多高?也就是这座房子它能有多高呢?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附墙柱的倒塌下来的里皮,它的长度有3.3米,那么证明了墙的高度必定是在3.3米以上。那么就是说,中间的这个里柱肯定是很高的,因为他这样出水比较容易,不然,草上是会停水的,停水就会向室内漏,所以要解决这个出水问题,草棚式的建筑解决出水问题,必定是很陡的。
如果这座建筑的墙体高度有3.3米,按照当时普通房顶的坡度我们不妨来做个比较。

这是大地湾早期的房屋,面积有20多平方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这座大房子的屋顶高度至少有4米,加上墙体3.3米高,房屋的高度要在7米以上,相当于我们现在2层楼的高度。
程晓钟:我们在清理F901时出土了大量陶片,根据考古发掘要求,这些陶片要复原。我们复原了大量的陶器。
可是在复原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又遇到了新问题。
程晓钟:复原的陶器中有一些器物奇形怪状,怪到什么程度,以致无法命名,所以把这些器物统一命名为异型器。
这就是当年复原的异型器,这些奇形怪状的异型器究竟是做什么用的?让当时的考古人员百思不得其解。
程晓钟:这些器物是干什么用呢?这是有人分发现这其中有一件器物的形状很像当地称量使用的木抄,所以联想到这些器物会不会和粮食有关。就把他们装上了粮食,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10个条形盘的粮食装满一个小抄,2个小抄的粮食装满一个陶铲,5个陶铲的粮食装满一个四把罐。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这一组四件东西呢就是当时一个十进位和二进位制的一种量器。

主持人:我们知道,22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定了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就是统一度量衡。因为统一之前各地方的尺度、重量、容积等标准是不同的。比如容积的大小,一般根据各地区所崇拜的鼎的大小来制定各种量具的大小。统一之后,各地区要上缴粮食等物品就出现了数量相同但重量不等的现象,同时也给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许多麻烦。所以秦始皇统一之后,首先要统一度量衡。俗话说:人心之不公,才始有斗秤。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使用度量衡的时代是很早的,但究竟度量衡是从何时开始的,“籍载类多渺茫或属揣拟之间,口口相传,并无实物依据。现在所见之度、量、衡器的实物证据,确系未过于周。且多为春秋、战国以后之物”。因此人们对度量衡的研究仅限于距今二三千年前的实物之上。大地湾这批古代陶量的出现,将我国度量衡史的实物资料提前了2000多年。所以,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考古界的又一个重大发现。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一组量具是在F901的主室内发现的,出土时表面并没有磨损,不像被人经常使用的样子,所以专家们认为这很可能是该地区的公平秤或者是标准量具,由F901的主人来使用和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