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任务 突出重点
全力推动天水农业跨越式科学发展
——关于加快天水农业发展的思考之二
中共天水市委副书记 张应华

天水是一个农业大市,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农业稳市”战略,提高一个认识,围绕一个目标,突出六个重点,深化三项改革,抓好五项工作,努力实现天水农业跨越式科学发展。
提高一个认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天水地处秦岭西段、渭水中游,属于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人多地少,旱多雨少,农业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认真实施“农业稳市”战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基本解决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但是,目前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还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村贫困面大、农民增收困难等一些突出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出台了6个中央1号文件,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解放思想,不断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抓好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

围绕一个目标 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从我市农业发展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握农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农村改革的新要求,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实现天水农业跨越式科学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五个大幅度”:一是农业总产值有大幅度提高。到201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正常年景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全市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大幅度增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148元增加到2012年的3606元,2013年力争达到2007年的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年均增长14.87%。三是农村贫困人口有大幅度减少。到2012年,农村贫困人口由目前的54.86万人减少到34.66万人,农村贫困面由目前的17.9%下降到11.3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有大幅度改善。到2012年,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每个县区至少建成一个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到2012年,畜牧、林果、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民收入的40%来自于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突出六个重点 农村是个大社会,农业是个大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涵盖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各个产业,涉及种养加、产供销和贸工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我们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和大农业的思路抓农业,既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又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一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百村示范、千村推进”为载体,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探索创新,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规划编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按照《天水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省级试点村和市级示范村、推进村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和产业规划,使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郊川道等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要适度超前,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率先突破;边远山区等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要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三清五改”活动,着力解决“脏、乱、差”等问题,力求在村容村貌上有较大改观。二是坚持抓好粮食生产。近年来,虽然我市粮食产量稳定增加,2008年粮食总产达103.36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占有粮食337.42公斤,但比国家标准400公斤少62.58公斤,仍属于缺粮市,达到粮食稳定自给还有一定差距。我市是全省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坚持“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基本思路,认真实施种子、植保、沃土、地膜增粮“四大工程”和“科技增粮行动计划”,积极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和小麦全膜穴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区域动态平衡。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天水气候生态环境较好,农林特产资源丰富,河谷川道区农业较为发达,畜牧、果品、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市物产、气候等方面的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要围绕“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发展布局,根据各县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继续在张川、清水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甘谷、武山重点发展蔬菜产业,秦州、麦积、秦安重点发展果品产业,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带。要坚持规模化发展,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畜牧业在巩固农户分散养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力争2012年畜禽总量达到2378万头(只);果品业要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力争2012年以花牛苹果为主的优质果园面积达到300万亩;蔬菜产业要加快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生产,力争2012年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要坚持产业化经营,利用2—3年时间,在全市重点扶持发展100户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50%以上的农户进入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要坚持标准化生产,抓好名优特农产品产地认定和品牌认证,做大做强具有地域特色的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下曲葡萄、清水核桃、天萃大樱桃等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我市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4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613元和532元,在全省处于第10位。我们要认真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切实把产业规模优势、产品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积极拓展非农产业增收空间,充分发挥我市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劳务输转由分散型向组织型、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切实把劳务经济培育成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和大产业。同时,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我市现有贫困人口54.86万人,扶贫攻坚的任务更加艰巨。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一体两翼”扶贫战略,抓好连片开发和整村推进工作,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帮扶力度,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本条件,不仅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也是我们欠发达地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我市农业基本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大的实际,我们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乡村道路、安全饮水以及电力、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争取实施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引洮二期供水工程、高桥头水库等重大水利项目,力争四年兴修100万亩梯田、三年解决100万人的农村饮水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认真抓好灾后重建工作,积极实施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改造一批农村危旧住房,努力消除农村土坯房,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提高抗震减灾能力。要认真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抓好天然林保护二期、三北五期、中德合作造林和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公路沿线和重点旅游乡村绿化项目,加强对地膜进行回收利用,解决好农村白色污染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抓住我市被列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的良好机遇,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推广节水灌溉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积极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走种养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六是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是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的重要方面。针对我市经济实力较差、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我们要围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要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调整优化农村教育布局,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抓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深化三项改革 农业的发展得益于改革,今后的发展仍要依靠改革。当前,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着力解决影响我市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要认真落实《天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认真总结清水县集体林权改革试点经验,全面推进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要以明晰产权为核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等配套改革,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三是加快农村综合改革。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培养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将业务范围向农村延伸,让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着力解决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民创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要积极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提高农业抗御风险能力。同时,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化解乡村债务,实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